追眠记:拯救21个房间里的失眠者

医生王彦婷正在给病人做测试

病人正在做心理测试

▲睡眠科病房通常格外安静 去年5月22日,直面国人睡眠“痛点”、中国首部睡眠纪录片《追眠记》,在东方卫视完成首播。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这部纪录片在晚间22点档,在52城的25~45岁人群中收视率排名第一。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在昼夜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代,睡眠障碍,正像时疫一样在每一座城市蔓延。那些不被理解的孤独,或无法入睡的痛苦,也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体验。为此,我们探访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相关医护人员。 “张霞又在相亲。男子说去上厕所,好一会没回来。透过玻璃,看到男子急匆匆逃走,张霞拔腿就追,高跟鞋崴了脚,一阵剧痛传来……” 张霞醒了。 20年来,她反反复复做两个梦——高考失利、结不上婚。 在梦里,有时候高考离本科只差1分,有时候差好几十分。结婚这事也是,在梦里相亲一次次失败,有嫌她长得不好看的,有嫌她工作不好的,还有啥都没说,转身就跑的…… 时间是凌晨1点半,睡下去才一个多小时,张霞就再也睡不着,眼睁睁挨到天亮。 “比惨大会” 3月12日早上8点半,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跟所有三甲医院一样,人潮涌动,所有椅子上都坐满人,不少人排在走廊上,叫号器叫着一个个焦急等待的名字。 一夜没睡的张霞早上6点来排队,挂了睡眠心理科第一个号。她是从四川省泸州市第一次来到这个在重庆颇有名气的科室。由于是第一次到大坪医院,想到挂号看病程序都不了解,张霞头一天晚上又失眠了。失眠像噬骨之蚁,20年来让她痛不欲生。 她顶着两个大眼袋坐在科室主任高东的面前,苍白晦暗的脸色让人不忍直视。 高东是精神心理学博士,研究睡与睡不着的问题已近20年。这是无数次普通看诊中的一次,跟以往没什么不同。 “医生,我经常遇到梦魇,睡着睡着就被迷倒了,想动却动不了。”张霞开始讲述,“还看得到一些东西……” “那叫睡瘫,人是醒了的,却动不了,很难受。”高东迅速打断她。 “就是,总觉得有人要来摸我……” “最严重的就是这个问题吗?”高东进一步询问。 “还有就是情绪不好,脾气也不好。”张霞停了下来,静静地看着桌上的抽纸。突然,她像变戏法一样,手里多了一张纸巾,眼泪一下流出来,开始大声抽泣。 “我以前是个性格很好的人,现在脾气很爆很爆,对娃儿稍不如意就发火,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她边哭边絮叨着,犹如开闸的洪水。 高东不时插进一句问话,“孩子多大了”“夫妻关系好不好”“你做什么工作的”“你不好了有多久”……仔细观察着她的精神状态。 “有那种不想活,觉得生活没意思的想法没?” “对,有。” “但是能控制得住,对不?” “嗯。” 这是一个排雷的过程。失眠是个大盖子,盖子下面隐藏的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更可能是心理性因素。有些问题高东不得不问,前几年,重度抑郁症病人都被收治进睡眠科,但结果却很严重。这些地雷爆与不爆,只取决于病人瞬间的心理和环境刺激,门诊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病人送到正确的科室,接受正确的治疗,重度抑郁症病人必要时会转诊精神科。 高东给张霞开了一系列心理测试项目——躯体症状自评测试、焦虑抑郁情绪自评测试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 23岁的赵倩茹在一众看病的人中显得很特别。她画着精致的妆,高高的个头,一副职场丽人的范儿。很少有人知 道,她总喜欢在睡着的时候爬起来干一些别的事。 今年春节的一天,她睡到午夜零点过时,起来把客厅窗户打开,腿一度搭在了窗台上。下半夜醒来后,她发现窗户开着,通过回看客厅里的监控画面,才看到了令人悚然的一幕。 她坐在高东面前,面色如霜。 她给高东讲述自己的情况——每天睡到凌晨3点左右就再也睡不着,经常半夜起来补擦一层眼霜,因为第二天上班要假装不焦虑;老做噩梦,记忆力衰退非常严重;长期都不开心,老觉得同事要害自己,但理智又告诉自己,其实同事们都还挺好……说着说着,“哇”一声就哭了出来。 长期失眠的人,敏感、纠结、易怒,情绪一瞬间就可能崩溃,高东面色平静,他见过太多这样的人。 他为赵倩茹摸了脉搏,让她把舌头伸出来看舌苔,“你做什么工作的?” “银行里做会计。” 高东点了点头,从他总结的病人职业看,教师、财务工作、公职人员等,是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他给赵倩茹开了一些药,“别担心,你还年轻,调得过来。” 一上午,高东看了50多个病人,各种失眠的原因,各种人生的不如意,就像一场“比惨大会”。高东总是在他们负面情绪刚刚倾倒的时候,注视并倾听着,还要不时打断病人,详细询问他们的病症和可能的病因。 “没办法,我们不能跟着病人的情绪走,必须要保持中立,可以关心和同情,但不能卷入进去。病人很多,门诊时间短,要控制节奏。” “面对那么多随时都可能崩溃的病人,你心里一点没有波动?”记者问。 “我是专业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医生,自身心理不够强大,怎么帮助病人?” 快中午的时候,张霞的心理检测报告出来了,还好,只是轻度抑郁,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能大大缓解病情。 无法言说之痛 大坪医院门诊部5楼,睡眠心理科的21间病房都很安静,不像其他科室伤病都在身上或嘴里,这里的病痛在心里。 有人因为太忙而失眠,有人因为太闲而失眠,有人半夜爬起来刷马桶,有人把桶装水搬来搬去,有人哭着求老天能赏个睡眠,有人不停扇耳光强迫自己入睡……失眠的人有一千个失眠的理由,也有一千种不同的人生。 患者:李苏立 失眠史:1年多 3月4日,62岁的李苏立被儿子和儿媳架到睡眠科。她已经有一年多没有睡过好觉,每天两颗半安眠药只能睡3个小时,眼神恍惚,眼袋发肿发黄。 在住院部护士站,李苏立提高嗓门反抗:“我不要住院,在医院我更睡不好,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啊!”儿子哀求:“妈,你每天失眠吃那么多药,又担心药吃多了有副作用,再这样下去啷个得了嘛!” 李苏立总害怕自己得癌症。她的舅舅、哥哥、侄儿都死于癌症,每次参加完追悼会,她就会爆发性失眠,每一次她都吃点安眠药或熬中药吃。但这一次,在侄儿去世后,她终于承受不住了,焦虑和失眠再度来袭。她担心吃的不健康,担心用的不安全,家里所有吃的东西,她都要认真去查一查,有没有副作用,吃了会有什么后果。生病吃药时,她会把说明书翻来覆去看很多遍,害怕吃了伤身体。 护士长江灿跟李苏立好好谈了一次。她告诉李苏立,人老之后身体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接受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老是跟这些问题对抗,情况只会越来越恶化。 “其实我就是怕死。”李苏立最终接受了住院安排。 患者:刘明 失眠史:3年多 51岁的刘明个子瘦小,带着耳机,在治疗室等待治疗。如果不说话,只有杂乱的胡茬和时常皱起的眉头,能透露出他的不安。 “刘明,你恢复得可以!”在场的一位患者打破了沉默。 “一……般……般!”刘明用力地摆手摇头,吐出这几个字。 “你状态不错了,医生护士对你这样好!”病友说完这句话,治疗室又陷入了安静。 可就是这几句话,在一分钟后,刘明忽然崩溃了,像小孩一样用尽全力地大哭:“没得几个人能活得下去,我可以了,我可以了!” “对头,你已经很坚强了!”病友们这样安慰他,护士也悄悄为他递来纸巾。 刘明说,自己的人生就像《芳华》里的刘峰翻版。20多岁时,初恋女友欺骗了他,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心灰意冷之下,他随随便便就结了婚。但婚后几十年,跟妻子的感情一直不好。48岁时,他脑梗了,不能走路也不能说话。妻子和他离了婚,女儿也不愿来看他,刘明一气之下几乎是净身出户。之后,他住进了养老院,每月靠养老金生活。他抑郁了,几乎是整晚整晚地失眠。 “女人不可信,绝情起来很可怕。”他一个字一个字对记者吐出这句话。 有些疾病会投射出人性,比如勇敢、陪伴、抛弃、背叛,但失眠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将相似的人性反投射到疾病中,几乎所有病人都变得悲观、脆弱、焦虑、多疑。 “这类患者,我们先会进行心理治疗,根据他们的人格基础,用合适的方式让他们找到社会支持,再通过药物、仪器(治疗),效果都比较好。”主治医生黄庆玲说,她会让刘明去帮助其他患者,这让刘明觉得活着有了价值。 患者:朱长明 病症史:3年多 朱长明跟其他失眠者相比,是另一个极端,他睡不醒。 他能在开着大客车的时候,眼前一片迷茫,脑子瞬间混沌,然后多年的职业习惯又刺激他的身体唤醒大脑,让他一阵阵后怕。 老婆没上班,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是家庭的全部收入。3月13日,他顶着老婆的唠叨,坚持要到医院来。睡眠科的检查结果是鼾症,并兼严重呼吸暂停。对于这个病的后果,主治医生王彦婷有着深刻的认识。几年前,一个同样的病人,就因为呼吸暂停睡死过去,“他要是早点过来治疗,绝不至于这样的结果。”她难过的是,作为医生,可以清楚知道治疗后的效果很好,但很多人觉得打鼾不是什么大毛病,眼睁睁放弃治疗。 朱长明说,他们一起开车的很多司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科主任高东急了,让他回去后把那些司机都叫过来检查。朱长明胸脯一拍,“如果治疗效果好,我回去肯定要给你宣传的。”高东有些哭笑不得,大医院最不缺的就是病人,他是真觉得这些开着车就能睡着的司机们太危险了,“人命关天的事情,医生怎么可能视而不见?” “把他们托出水面” 医生刘凤说,睡眠科的医患关系好到让人惊讶,很多患者和医生都成了朋友。也许是因为这里远离生死,对人心的撕扯不那么剧烈,不过也不绝对。 刘凤前几年医治的一个病人,重度抑郁症导致长期失眠,坚决不愿去精神科治疗,在医院里还没治疗几天,出院后出事了。家属没有责备医生,只是打电话来告知这个消息,但刘凤自责得难以自拔。她想,如果当时给他加大剂量,他睡过去了,是不是就不会出事?高东一直开导她,“病人有自己的选择,这不是你的错,不要自责,这个包袱不是你能扛得起的。” 在睡眠科病房外的走道上,有几面墙上贴满了病人的感言。失眠病人们的痛与喜,都记录在这面墙上。高东很推崇病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他让出院的病人们都把治疗睡眠障碍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后来者借鉴。但病人们不约而同都把感言写成了感谢信。 有个26岁的小伙子,6年前有抑郁症,长期失眠,老是想自杀。公司领导和父母一起把他送到睡眠科来。小伙子对刘凤说:“刘医生,你医不好我的病,我之前吃了很多药都没得效。”但刘凤没有把重点放在药方上,她和小伙子成了朋友,鼓励他去正常地生活,打打球、多交朋友,最好谈个恋爱。小伙子一个月来复诊一次,变化在他身上肉眼可见,状态、肤色都一点点好起来。到后来,小伙子不再来复诊,但刘凤一直通过电话了解他的情况。在这6年中,小伙子通过体育活动代替了药物,参加了多次马拉松比赛,已经与常人无异。 大部分的失眠者都不被身边人所理解,因为对多数人来说,睡不着从来不是一个问题,睡不够才是问题。有个患者在留言墙上写道,“总有人说我睡不着是不够累,听到这句话我心都碎了……他们永远不知道,我闭着眼睛,心里却如惊雷翻滚,跟睡眠做着殊死搏斗。” 一位病人写了2000多字的感言,记叙了他如何经常做噩梦导致失眠,如何跟黄庆玲医生认识,如何跟她一次次聊天,“有时,我听得出她在善意地欺骗我,但我不在乎!黄医生就像我的亲姐,我只是想要和她在一起的安全感。” 有时候,除了药物,倾听和理解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带领病人撑过夜深人静时的惊涛骇浪。 高东说,做睡眠研究这么多年,期间也有过职业倦怠,但被病人需要的价值感催着大家往前走。“你可能不了解睡眠障碍病人的脆弱,他们就像溺水的人,在水里拼命挣扎,当他们来到我们这里时,感觉把整个生命放在了我们手上……我们不做那根稻草,而是要把他们托出水面,让他们看到希望。”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廖平 通讯员 王琼 摄影报道 新闻链接 怎样拥有一个好的睡眠?高东教授有以下建议。 1、对睡眠建立正确的认知:相信自己能睡;不必恐惧睡不着,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反而加重失眠;别过度放大失眠的后果,三五天睡不好,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严重影响;不要对睡眠抱有太高的期待。 2、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不要随意打乱生物钟,保证每晚睡眠时间维持在8小时左右,即使节假日也要保持正常的睡眠规律。 3、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这个良好环境的标准是适合自己的,让自己更加舒服的,如舒缓的音乐、合适的温度、暗淡的灯光等。 4、白天控制午睡时间:白天的午睡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且不建议在下午3点后睡觉。 5、戒除不良睡眠习惯:睡前不建议过多脑力工作或把烦恼带到床上干扰入睡;睡前不宜饮酒饱食;不应看紧张刺激的电影、电视或一些使人兴奋的节目;不要在床上“等觉”,一定要等有困意了再上床;别在床上干与睡觉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看电视。 6、适时锻炼:白天适度适时的运动有助睡眠,但睡前3小时不建议剧烈活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人民网本地站)
探秘夜幕下的自然奥秘,百余小学生在北京市少年宫夜游植物园
“哇!这棵树上好多斑衣蜡蝉!”“我们声音轻一点,不要吓到小动物……”7月8日晚,一群小学生来到北京教学植物园,在多位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探寻动植物的奥秘,感受夜幕下生命的多彩。
这是2024年北京市少年宫(北京教学植物园)“奇妙自然”一日夏令营活动。夏令营于7月8日至12日分期开营,全市120多名小学生通过预约报名参加。

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探寻夜间动植物的奥秘。新京报记者冯琪 摄
探寻隐藏在夜色下的“精灵”
夜游植物园会遇到哪些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昆虫都有哪些独特有趣的地方?如何区分青蛙和蟾蜍、蝴蝶和蛾子、蛐蛐和蝈蝈?……随着夜幕降临,小营员们越发兴奋,心中充满好奇。
夜晚的教学植物园无比神秘。树下的铺道蚁正在激烈地“战斗”,菜粉蝶在菜叶下进入梦乡,异色瓢虫各自展示着"华服"……在带队老师的引领下,小营员们打开手电筒,沿着草丛、池塘、水榭、竹林、大草坪等处,探寻着隐藏在夜色下的“精灵”。
“水面上跳来跳去的虫子是什么?”“这些大田螺是在睡觉吗?”池塘也是个丰富的动物世界。大鳞副泥鳅、黑斑侧褶蛙、蜉蝣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在学习手册上做记录。
夜游开始前,孩子们分小组用面包虫、猫粮、麦片和炒鸡蛋等食材,精确配比、称重和混合,为小刺猬调配出美味可口的小吃。夜游过程中,小刺猬被大家制作的美味小吃吸引而来,“好萌啊!”他们小心翼翼地围着小刺猬观察。“人类尽量不要随意给野生动物投喂食物,否则就会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弱化它们自己寻找食物的本领……”带队老师提醒。
植物在夜晚也有自己的独特姿态,学生们观察到睡莲、荇菜的花瓣合拢了,合欢、含羞草、酢浆草等植物的叶片也紧紧地闭合起来,跳舞草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引得大家阵阵感叹和惊呼。
“夜游植物园是我今天最期待的环节。晚上的植物园和白天相比是另外一个世界,非常有神秘感。今天超级开心,还收获了很多知识。”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三年级童诗清说道。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三年级学生朱俐音告诉记者:“刚进植物园的时候觉得阴森森的,我还有点不敢进,后来发现了各种昆虫,特别有成就感。”
“孩子们这么喜欢夜游植物园这个活动,他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想要了解夜晚的大自然和白天相比有什么变化,会有哪些神奇的生物出没……”北京市少年宫自然教育部副部长明冠华说道,希望通过夜游的活动形式,吸引孩子们对自然的关注和喜爱,点燃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好奇心。

同学们观察池塘夜间生物。新京报记者冯琪 摄
引入鸟类主题系列活动、传统文化体验环节
明冠华介绍,本届夏令营在保留经典夜游植物园的基础上,全新引入鸟类主题系列活动、传统文化体验等教学环节。
据悉,此次夏令营首次设计了防鸟撞玻璃画绘制环节。“我们带着小营员们对近年来大城市中发生鸟撞惨案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鸟撞事件三大元凶进行探究、学习了防鸟撞玻璃画的设计原则。之后,精心设计防鸟撞玻璃画图案,在教学植物园温室玻璃上进行了绘制。”
此外,此次夏令营还加入了美育与自然教育融合的活动设计。明冠华介绍,邀请了专业的版画老师教孩子们创作保护鸟类主题的版画, 版画画家以《鸟类版画制作与体验》为主题,首先向营员们介绍了版画的原理和分类、科学版画的发展,并对著名鸟类科学版画进行了赏评。
接着,孩子们拿起刻刀,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体验了干刻版画从绘制到印刷的全过程,制作了形态各异的鸟类干刻版画作品。“不少孩子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亲自体验版画制作。”明冠华说道。
在此次夏令营的冰粉制作体验环节中,老师从千年前的传统文化讲起,带领营员们诵古文、品辞章,再引导孩子们探秘园中的薜荔植株、了解其形态特征。观察薜荔种子、动手揉搓出浆、冷却静止成型、添加美味作料,孩子们认真细心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沉浸在人文与植物科学融合感知的学习过程中。
据悉,自2013年起,北京教学植物园已举办多届植物园一日夏令营,利用植物园的优质资源,通过自然游戏和自然探索等形式,使孩子们在游中学、在学中思,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科学思维与生态观念。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相关问答
复合木地板下面的蚂蚁怎么处理?
装修都两年了最近发现家里好多蚂蚁哎早上起来看到吓了我一跳求高手解决下哇说实际办法别说什么食蚁兽啦什么没用的你好,你可以买点杀虫剂来清楚,有蚂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