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短视频如何制作 新时代全民普法的新进展

用户投稿 34 0

新时代全民普法的新进展

□ 普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普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普法和守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等等,为全民普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七五”普法规划顺利完成,“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全民普法工作取得新进展,党对全民普法的领导全面加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不断深入

“七五”普法期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等部门连续两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6场中央和国家机关系列法治讲座,重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八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的首要任务。2021年10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召开第九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八五”普法各项任务落实作出部署。2021年11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举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报告会”,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司法厅(局)领导同志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2022年6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为主题,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全国约3000名“八五”普法骨干参加培训。近年来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和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等主题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各类普法平台和阵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

中组部短视频如何制作 新时代全民普法的新进展

二、全民普法主干性、基础性制度基本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出台全民普法守法相关重要制度30余项。设立了国家宪法日,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着力建立国家机关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明确国家机关在履行好系统内普法责任的同时,积极承担面向全社会的普法责任。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任务、组织保障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作出制度设计和全面部署。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等中央机关设立了“宪法宣传周”和民法典宣传月制度,推动宪法和民法典宣传经常化、制度化。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的通知》,推动把党内法规学习宣传纳入全民普法重要内容,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普法办印发了《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对“法律明白人”的遴选、使用、培训、管理等工作作出全面规范。

三、“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

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以来,在中央层面成立了落实普法责任制部际联席会议,中央16家成员单位带头落实普法责任。全国普法办统一编制并公布了两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基本实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全覆盖。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责任制落实,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在民法典编纂中,注重听取全社会的意见,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中国裁判文书网,人民群众可免费查阅裁判文书,目前访问总量近500亿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建立了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工作机制,让国家工作人员现场感受法治精神。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定期分类发布案例,使案件依法处理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北京市探索建立了市属61家委办局参加的普法联盟,统筹协调指导各机关部门开展普法工作。广东省实施“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新闻媒体等第三方代表组成评议团,对省直有关厅局履职成效进行评议。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建立了普法责任制评议报告制度。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探索建立了“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平台,构建平台+考核体系为一体的落实载体,荣获第六届“法治政府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建立是普法工作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了普法与执法等法治实践有机融合,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

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一是强化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结合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注重发掘、研究、保护共和国红色法治文化,赓续红色法治血脉。全国普法办命名西柏坡纪念馆等20余个红色法治遗存和展陈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各地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法治资源,讲好红色法治故事。四川省编制了包含川陕省苏维埃法令条例等12个项目在内的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陕西省成立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启动《陕甘宁边区法院史》编撰,深入发掘、保护、宣传和传承红色法治文化。二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活动。各地各部门结合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踊跃开展各类基层法治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全国妇联持续开展“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活动,参与群众达3亿人次。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法治乌兰牧骑”,从2018年起组建各类业余法治乌兰牧骑队伍100余支,举办相关舞台文艺演出4700余场次。上海市、广东省举办法治文化节,让群众在法治的体验感受中认同法治。福建省组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吸收普法志愿者6.38万余名,原创推出“蒲公英”普法标识、普法微视频、普法宣传一系列法治文化产品,开展一系列主题普法活动。陕西省连续多年举办高校法治文化节,开展校园法治微电影大赛等活动,全省100余万大学生积极参与。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司法部命名了浙江省杭州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等72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各地共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3500多个、广场1.2万多个、长廊3.4万多个,让群众在休闲中接受法治熏陶,让法治元素随处可见、迈步可及,并推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着力提高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江苏省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将法治元素融入历史街巷、名人故居、历史遗存等。河南省积极建设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黄河法治文化带,促进依法治水。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在边境通道、边民集市等场所建设边疆法治文化长廊,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四是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选取浙江省、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成都市等8个地区作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通过先行先试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浙江省制定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纲要》,建立了164个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发布了公民法治素养基准,积极探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有效路径。江苏省苏州市实施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头雁工程”、行政执法人员法治素养“中坚工程”、国家普通工作人员法治素养“赋能工程”、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法治素养“强基工程”,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法治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各地树立强基导向,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一是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法治乡村建设,为基层干部群众深入参与法治实践创造条件。司法部制定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和命名管理办法,截至2021年底已会同民政部在全国命名了八批共380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并组织定期复核,完善动态管理机制,目前正在开展第九批命名工作。浙江省实施《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建成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27059个。二是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021年7月,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施方案》,开展面向家庭的普法主题实践活动,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覆盖到全国每个行政村。三是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选取村民中具有较好法治素养、愿意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人员进行专门培养,形成一支活跃在基层群众身边,随时找得着、用得上的普法队伍。截至2022年3月,江西省颁证上岗的骨干“法律明白人”92.06万人,这支队伍直接参与到反电信网络诈骗、疫情防控等基层依法治理实践中。辽宁省在建成的1.6万余个村(居)评理说事点中注重发挥“法律明白人”作为基层信息上报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和法律服务引导员的作用。

六、新媒体新技术普法蓬勃开展

随着现代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不断加强。全国普法办探索建立智慧普法平台,开展分众化传播,及时推送人民群众关注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新闻;整合全国6000多家新媒体,组成全国普法新媒体矩阵,每天推送高质量普法内容数万条。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目前总订阅数突破2900多万,在“全国政法系统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长期名列前茅。积极探索运用短视频方式开展普法,组织制作了“法在你身边”三分钟案说民法典系列短视频,受到广泛欢迎,每集点击量均突破10万。全国普法办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征集、全国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等,已经成为群众踊跃参与的品牌活动。贵州省打造的“黔微普法”微信公众号,围绕群众关注热点以案释法,成为群众指尖上的法律顾问,被中央网信办评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

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表明公民对法治的认同感明显提升。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普法工作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规律性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要求我们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一是必须坚持党对普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全民普法的具体实践中,始终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坚持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走好全民普法的群众路线,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法治需求,真正做到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信仰法治。三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胸怀“国之大者”,把普法工作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以高质量普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四是必须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做到全民守法和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把普法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促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南通:用短视频吹响党员教育新号角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近日,由南通市委组织部指导开展的“状元故里宾来如归”南通首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启动报名。比赛诚邀高校学子以青春视角,用影像镜头记录和展现南通风土人情、生态景观、经济发展、社会氛围、校园生活以及在通就业创业感悟。这是南通市委组织部推动人才工作的全新举措,标志着南通党员教育向短视频制作、年轻化受众、社会面参与的发展趋势又迈进了一步。

近年来,南通市委组织部在新媒体党员教育领域连续打出组合拳,重点在“搭建平台”上聚力创新。既有从创办手机报到E信再到微信公众号的不断迭代,也有紧跟时代开通“江海先锋”抖音号的前沿探索,更有与相关组织工作充分结合的宝贵经验。

从“线上”搭建平台来说,2020年2月,南通市委组织部开通“江海先锋”抖音号,以“短平快”的短视频为方式,推介宣传典型人物、讲述红色故事,策划推出了“一分钟党课”“最美公务员”“红色影院”等专题系列,收获了一众党员干部群众的喜爱,粉丝量超7.7万。其中爆款视频《警界“李云龙”的硬汉柔情》获赞超51w,“没想到我们海安的交警陶其冬因为这次勇敢的执法‘亮剑’,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从警20多年了,有一次还搀扶我的老母亲过马路了,感动!他还荣获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是我们海安人民的骄傲!”一位“江海先锋”抖音粉丝激动地在留言中写道。像这样的留言在“江海先锋”抖音的339部作品、155万点赞中不胜枚举,党员干部群众真正在短视频党员教育作品中感受到了小人物展现出的大情怀,也在小故事中读出了大道理。

从“线下”搭建平台来说,作为南通组织系统的“领头羊”,南通市委组织部进一步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组织功能,各级地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市场主体都参与到了短视频制作的行列,大大激发了南通市党员教育的源头活水。2021年6月,携手南通市委宣传部举办了“忆红色征程展百年风华”融媒体作品大赛,而后更聚焦“短视频”元素,2021年12月,联合南通市教育工委、团市委举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红色主题短视频大赛等,仅两次大赛就收获了超过500部优秀作品,甄选出71部获奖作品,80余位专家(团队)进入南通市短视频党员教育专家资源库。

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红色主题短视频大赛中,由崇川区唐闸街道工作人员自导、自演的《定义青春》斩获了全市一等奖。短片通过“你以为Ta”和“实际中Ta”反转的形式,演绎当代“新”青年在基层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主场,让青春大放异彩的经历。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内容涉及青年创业、直播带货、大学生深耕一线等热点话题,更在于其“90后”班底全权操刀的制作方式。“我们办公室的小姑娘们、小伙子们自己写脚本、做妆造、出镜讲解,换下衬衫就能下田抓鸡,对着屏幕就真能帮你卖出鸡蛋。大家拍得也很自然,因为就是他们平时与群众相处的日常嘛,‘群众事无小事’,我们虽然累但都很快乐!这才是‘青春’!”唐闸街道组织委员郭婧说道。以《定义青春》为代表的新时代短视频党员教育作品对传统党员教育制片方式进行了颠覆。两次大赛的经验更是让南通党员教育工作认识到:“短视频”党员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化长为短”,而是有其特有的音乐、节奏、潮流和挑战。基于这些了解和认识,南通市委组织部主办的相关短视频大赛的专业度和创新度持续攀升,紧贴短视频本身的热点、特点,将大赛细化为剪辑类、剧情类、文艺类等多个类别,成为江苏省内首个举办专题类短视频大赛的设区市市委组织部。

不仅仅满足于“搭建舞台、营造氛围”的南通市委组织部还联合专业团队资助摄制了精品短视频党员教育作品系列。让短视频党员教育工作不仅停留在“指导”的层面更跃升到了“自制”方向,从而也让相关作品“微”而又“精”,更加注重写出具有南通特色的新时代红色故事。以南通市献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片“新时代红色记忆”为例,南通市党员教育中心将其中的一集《建筑铁军》剪辑为易于传播、更具可看性的短视频版《脚手架上的英雄》,仅在新华社官网浏览量就达106.1万人次,成为了妥妥的网络“爆款”。针对条例类党建知识较为枯燥、难于理解的特点,又开发了动漫短视频《党章知识精粹》《漫说支部工作》系列,先后获得全国党员教育作品特别奖、二等奖。

平台搭建、内容创作、团队打造……一系列工作就绪后,南通市党员教育工作也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就将目光投向了“面上铺开”的宣传造势工作。2021年6月起相继开展短视频党员教育作品进电梯、进院线、进广场、进商场、进学校“五个进”系列活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众多“爆款”叠加和系列宣传推介让南通市党员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恰逢微信视频号风口到来,南通市县区各级组织部门对于想要办好地方视频号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做短视频党员教育就是在做媒体,必须时时关注动向,我们必须也抢占微信视频号的风口。帮助县(市、区)做好短视频党员教育也是做好全市大党员教育的一部分。”南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自2021年11月起,通州区、如皋市、海门区、崇川区、启东市……相继开通微信视频号,截至2022年5月,南通党建短视频平台已播放600余部短视频优秀作品。其中通州区反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短视频《护花人》入选中组部“全国优秀电教片展播”,海门区制作的《环保愚公》《我们的“乡村style”》让短视频更时尚、更有趣,启东市抗疫期间推出《致敬每一个无名之辈》令人动容……从南通大市来说,用短视频吹响党员教育新号角的格局已经形成。

在储备了大量优秀短视频党员教育作品的基础上,南通市委组织部计划于近日开通全市“江海先锋党群号角”视频号,该视频号将联合全市党群部门共同出品,预计将面向数百万党员干部群众播发短视频。“下一步,我们将更加聚焦中心大局,聚焦组织工作,聚焦党员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以‘喜迎二十大开启新征程’全市融媒体作品大赛为撬动点,结合组织部门重点工作和党群口‘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四季主题活动,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亮。”南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袁闻笳 张涛)

编辑: 丁宏波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问答

2017国考中国保监会总成绩怎么算-汇财吧专业问答

[回答]2017年中国保监会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进入面试的考生于2017年2月15日17时前确认是否参加面试,确认方式为发送电子邮件。要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