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领域短视频制作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用户投稿 10 0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文史领域短视频制作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姜华杰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 受访者供图

文史领域短视频制作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虢季子白盘是令姜华杰最惊奇的一件文物。 来源:国家博物馆

文史领域短视频制作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姜华杰认为这件何尊是其视频中“最能代表华夏”的文物。 来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文史领域短视频制作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是姜华杰心目中“最好看”“美得念念不忘”的文物。 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最近,一条用4小时串讲中国195件顶级国宝的视频走红网络,并在历史爱好者之间自发传播,倾倒一众网友。有人说:“根本舍不得快进,越看鼻子越酸。”

这个信息量巨大、难度甚高的选题,是由一位1997年出生的B站UP主“浪花姜”(本名姜华杰)完成。6月中旬,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了姜华杰位于古都南京的家,见到了他的视频中常常出现的那面书架墙。架上的藏书不仅包括各种断代史和专门史,还夹杂着多部诗集和电影笔记。姜华杰表示,现在全职从事自媒体,保持着每周一更的节奏,每期视频发布之后,就要投入下一期制作中,虽然时间很紧凑,但乐此不疲。他说:“我不是这些历史知识的生产者,而是受益者,也希望通过我的视频,将它们传递给更多人,为此贡献我全部的努力。”

创作“希望网友能对照视频线下打卡”考虑多种方案展示文物登场顺序

今年6月1日,姜华杰在B站发布了《一期253分钟带你看完中国顶级国宝》长视频,目前已有超过157万播放,被平台收入“每周必看”榜单。

“点进来才发现,时长居然有四个小时”“花了一周认真看完”“高手在民间”……在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很多网友留下了真挚的赞誉。

姜华杰告诉南都记者,他开设“浪花姜”这个账号不到两年,做这期视频却用了快一年,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在兼顾日常更新的同时,他陆续写了14万字初稿,逐一介绍中国195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它们从新石器时代一路延续至今,以实物形式,串联起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完整脉络。

对这些“国之重器”在视频中的“登场顺序”,姜华杰考虑了多种方案,比如以陶器、青铜器、瓷器、书法字画等类型分组。最后他还是决定,基于地市、博物馆进行聚合。

“因为这195件文物,绝大多数是在国内公开展出的,我希望网友们看完我的视频之后,还能对照着去线下打卡。用地区来划分,方便大家系统性地把一个地方的馆藏国宝文物全部‘刷完’。”

震撼“它怎么可以这么大”虢季子白盘实物尺寸远超想象

身为文物爱好者,姜华杰自己就经历了这个过程,足迹遍及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用他的话说,“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厚度,路是广度。而博物馆兼收并蓄,它是古今之书、文脉之路。”

亲身走进博物馆,来到传世珍品面前,与隔着书页或手机屏幕带来的感受完全不同。

195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令姜华杰最惊奇的一件是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虢季子白盘。“我很早就知道了这件西周青铜器,但实物的尺寸还是远超我的想象——它怎么可以这么大?近三千年前能铸造这么一个大盘子,那是很不容易的,很震撼。”

从辽代墓葬中出土、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则是他心目中“最好看”“美得念念不忘”的一件国宝文物。整体器形为仿生造型,鱼身两侧的鳞片和羽翼采用了浮雕工艺,而且设计巧妙,兼具实用价值,可谓“超越时代的审美”。

还有一些文物,自带威严与庄重,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启迪。如果要从这195件文物中选出一件“最能代表华夏”的文物,姜华杰的答案是何尊,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因为在它的底部,发现了‘余其宅兹中国’等铭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整体造型也非常庄严、美观。”姜华杰说,“跟这样的文物对视的时候,有一刻你会突然意识到,我们老祖宗也曾经跟它对视过,百年之后,我们下一代依旧会跟它对视。它是不灭的。”

但姜华杰也强调,崇古并非泥古。他告诉南都记者,做这期视频,不是为了引导人们一味地“回头看”,沉浸在“祖上阔过”的大梦里。“中国的先民太聪明、太智慧了。但我们在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创新,争取让未来的人以我们为豪。”

走红“一直在弹幕评论区吸纳新知识”有计划地产出更具专业性的历史科普

几天前,“浪花姜”的B站粉丝数突破100万大关。

创号以来,姜华杰业已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端坐在满满当当的书架前,绘声绘色地讲解冷门历史,偶尔露一手“贯口”,颇有说书人的派头。串讲国宝这期视频出圈之前,他制作的“江湖历史”系列、中国百家姓的起源等内容也广为流传,吸引了很多网友追更。

目前,“浪花姜”频道已经能为姜华杰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让他可以全职从事自媒体创作。他保持着每周一更的节奏,通常在周末构思,周一至周三带着书籍资料“离家出走”,到咖啡店去写文案,周三晚上开始在家中的“影棚”录视频,周四至周五剪辑,周五发布、收集反馈,再开始新的轮回。

他说自己不是一个能处理多线程任务的人,并且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账号虽有一个选题列表,但基本只能提前构思两三期,甚至有不少选题属于临时起意,然后快速推进。“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历史啊!”所以,做历史科普,他从不担心选题会枯竭。

网友们的认可、来自考古文博圈的正向反馈,激励着姜华杰孜孜不倦地创作。

“说实话,我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我哪能想到这些内容大家真的感兴趣呀?”到后来,他不仅收获了几乎全年龄段的支持者,还与陌生的同好达成了一种相互学习、友好交流的默契。“我的每一期视频,如果没有弹幕和评论区,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包括我自己,也一直在弹幕和评论区里吸纳新知识、纠正小纰漏,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你在输出的过程中还能反向输入,感觉我是跟大家一起在做一件事情。”

也是因此,“浪花姜”频道从选题到文案风格,都没有“唯流量论”。明知道一些揭秘、杂谈类的内容更容易受到欢迎,他还是在有计划地产出更具专业性的历史科普。比如他做过的“青铜器入坑指南”,迄今也只有二三十万播放,在他的作品中属于流量很低的,但姜华杰也没有特别在意那几个数字。

“未来我会继续这样做下去。我觉得如果这类视频的流量不够好,那一定是我没有找到更好的呈现方式。我应该想办法让大家觉得,这个事儿比那些野史、杂谈类的东西更好玩。”

他向南都记者举例说,“就像现在的一些博物馆,也在强调布展的艺术性、如何与观众进行连接,让他们能够一直有兴趣随着策展的思路看下去。”他也希望自己的文化产品如同齿轮一样不断磨合,变成与当下受众最契合的样子。

坚持“欣于所遇 乐在其中”一己之力写文案剪视频专做硬核内容

如何坚持产出?很多人问过他这个问题。

以一己之力包办文案撰写和视频剪辑,专做文史领域的硬核内容,这条赛道对心力的要求自不待言,而姜华杰至今没有给他的作品设置“付费墙”,也不依赖忠实粉丝的“充电”,全部内容开放浏览。很多人问过他这个问题:如何坚持产出?

“其实在我看来,当你需要‘坚持’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值得坚持。”姜华杰这样回答南都记者。通过自媒体分享历史知识,对他来说不是“硬着头皮”去做的工作,而是“欣于所遇,乐在其中”。

1997年,姜华杰出生在山东日照的一座临海小镇。在他成长的年代,席卷全国的“文博热”还未到来。

但也许人就是内心越缺乏什么,就越想追求什么?姜华杰笑道:“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刻意去找过跟我老家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唯一的发现是,晚清时期有一次捻军起义战争,是在我家门口打的。我就老是去那片荒地上,想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遗迹……”

他自然而然地开始阅读和记诵,喜欢泡在书店,尤其钟爱古典名著,且关注点往往跟别人不一样:读《水浒传》时,他好奇绿林好汉手中的朴刀是什么;读《红楼梦》时,又注意到贾府中的一些西洋物件,比如钟表,想知道它们是何时传入的。

中学时代,他还花很多工夫,创作一部三国题材的小说,这就要求他不仅了解粗疏的历史,还要深入古代人的生活场景,熟悉他们的衣食住行、怎样开口说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些“细枝末节”的疑问,都能找到答案。“我天天用搜索引擎查东西,感觉打开了新世界。”

与不少同龄人一样,姜华杰还深受电视文化节目的熏陶,比如:请高校教授以通俗语言解读文史经典的《百家讲坛》、2017年首播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以及《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纪录片。他至今记得,担任“001号讲解员”的张国立在《国家宝藏》开头所说的那段话:“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他发自内心地认同“让国宝活起来”的意义和价值,并再次确认,这就是他的兴趣:“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就是让所有的普通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物的价值、文物的美,和它背后那份历史的厚重。特别是要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文物在每一代年轻人心中传承。”

姜华杰曾经尝试过用公众号、播客、vlog等媒介进行内容输出,直到2023年入驻B站后,开始稳定地制作、发布长视频。

“其实我比较后知后觉。”他对南都记者笑道,“浪花姜”频道使用的出镜口播和影视剪辑风格都非常传统,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因为做得晚,避开了短视频的爆发期,让他很快就触达了那些渴求深度内容的受众。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发自江苏南京

微头条自媒体常见领域,好创作,快速实现自媒体变现

有些人认为,不写狗血不吐槽就没有流量。事实上,这是偏见。头条用户基数很大,任何形式的创作,都有大量有兴趣的读者。所以我们应该创作自己擅长的内容,并坚守自己的立场,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比较常见的微头条类型。

文史领域短视频制作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1、 故事类微头条

这是目前流量非常大的一种创作形式,包括情感领域、文史领域、生活娱乐领域等等。由于人人都喜欢听故事,好像所有领域都适合这种创作方式。但是故事类写作,绝对不可瞎编乱造,特别是文史类,否则平台会限流或者封号。(普通作者如果喜欢讲故事,可以标明出处。比如网友投稿、参考资料等,然后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就可以了。)

故事领域最近打压严重,长期来看,写真实事件,要做到有据可依才能生存。

2、社会热点类微头条

也称资讯类。是目前比较好写的,也是比较容易获得流量的形式。就是把热点内容提取出来,并发表个人观点,补充内容增量。素材来源于最近发生的真实的事情。唯一的缺陷就是时效性比较低。这类比较适合本地领域和生活领域。

文史领域短视频制作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本地领域比同城领域范围更广,专注于某个省的内容,平台希望从当地衣食住行等方向进行创作,单纯写社会热点,很难判为优质。比如美食类,无论图文还是短视频,流量都不错。

3、娱乐搞笑类

专注于娱乐圈的内容、搞笑段子、图片、影评等,这类写作很杂,没有固定格式,有时候一张图片一句话就能成为爆款。竞争很大,收益也有限。而且太过于娱乐化的内容,对个人发展意义不大,新手朋友慎重考虑。

4、知识分享类微头条

也就是俗称干货类。主要是分享某个领域的经验和技巧。比如电商知识、育儿知识、抖音变现知识等。这种类型,作品可能不爆,但是涨粉率极高。

文史领域短视频制作 253分钟视频逐一介绍195件文物 网友花一周看完舍不得快进

5、生活分享类

就是把所见所闻通过文字的方式分享出来。有点类似于朋友圈。但是不能写成流水账,而是记录有趣有料有感的瞬间,能够引起共鸣或引发思考就更好了,微头条是目前,涨粉效率最高、互动性最好、也最简单的创作方式,只要掌握好写作技巧,很容易实现涨粉变现。

总结一下:

我们首先要了解平台,通过平台了解读者;然后我们要了解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长远规划,特别注意在创作还是要坚持原创,可以使用易撰编辑器里面的文章检测功能,帮助你快速过原创,收获头条的推荐。

相关问答

文史领域的头条作者,应该怎样写微头条?

头条对千粉作者开通微头条收益。于是有很多人想尽办法让自己达到一千粉丝。然而,当他们达到一千粉之后,开始发布每天发微头条。可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每...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头条文化类创作者回答历史问题算不算领域垂直?

我和你一样都有这个困惑,但是今日头条的机器算法不会和你我的观点一致,故而判定为不垂直我和你一样都有这个困惑,但是今日头条的机器算法不会和你我的观点一...

写历史文章该去哪找素材?

谢谢你的邀答,对于你的这个问题,我不是历史专业,还真不敢妄言。不过上面老师给你的建议十分不错,比较全面,从古到今,从现代文到古文,相信可以借鉴的地方有...谢...

写历史文章收益高吗?

例如,第一阶段是将用户链接到写,让别人知道你在历史这一领域在这方面写或研究,可以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历史,第二阶段是思考历史,是发现的过程,认为在交流中...

佛禅风装修

寺庙禅风景观设计应从三点着手:一、佛教文化。景观中要有塔、佛菩萨相及文字。二、中国古代建筑。佛教建筑讲究古朴,不能像苏州园林那么美观,而是一...

五院四系是什么?有哪些高校?申请方

[回答]这其实是比较早的称呼了,是对当时中国法学领域前沿高校的一个概括。“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五院是指...

澳门最准四不像【1分钟了解】通用版APPv6.0.5-图吧地图

财富管理等领域。Nikehasreporteditsbestsecond-quarterearnings,help...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林雅华,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作者:刘晓...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申请方

我听说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也很不错的呀,就业方向广泛,是很不错的院校的,人文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及国学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享有良...

在西方,PhilosophyDoctorate(哲学博士)包含工学博士吗?_作业帮

文史的博士.是对在这些领域获得的最高学位的称呼.

武则天有几个老公和孩子?与李隆基是什么关系?-红网问答

中国是自古以来都是一夫一妻制,妾不是妻,地位跟女仆差不多,可以买卖送人的,所以武曌的正牌老公只有高宗李治一人。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