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业内:短剧赛道八成项目亏损

微短剧行业暴富神话的真相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微短剧作为一种全新的视频内容形式蓬勃发展。不少人趋之若鹜,试图分一杯羹。曾有媒体报道一对夫妻通过做微短剧一个月就能赚4亿多元,引发公众哗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揭开微短剧行业的神秘面纱。
暴富神话的起源
2023年春节档,一些微短剧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等大受欢迎,有剧集上线当天的充值额就达到2000多万元。这无疑让从业者们眼馋不已。后来,有关"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的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
这一对手握版权的"暴富夫妻",被指是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陈瑞卿及其配偶。点众科技是一家从事微短剧发行与投放的公司,曾参与发行《八零后妈》《龙年大吉》等热门剧集。有高管透露,去年9月开始,该公司每月的充值收入就稳定在4至5亿元之间。
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支持者认为,微短剧行业的确赚钱很快;"80分钟就能看完的短剧,拥趸也多,我都充值了90元"。但更多的网友表示质疑和不信:"一个月4亿元,一年就48亿,这种盈利太夸张了吧?"
暴富神话的真相
为了查清事实真相,我专门采访了多位国内微短剧从业者。结果发现,微短剧行业并非像表面看起来那样风生水起,它同样存在着典型的"二八现象":大约20%的微短剧项目可以赚钱或保本,但80%的项目都是亏损的。
"微短剧行业里头赚钱的主要是流量平台和投放方,剧集制作方如果不参与投资,分成就很少,基本只是'搬砖钱'而已。"一位经验丰富的制片人如是说。
究其原因,是微短剧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
一方面,大部分收入都被平台和投放商瓜分了。虽然对外宣传的微短剧收入数据非常可观,但要先扣除平台的分成费用以及投放商的流量成本,往往就占据了收入的80%甚至更高。
另一方面,剧集拍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去年微短剧的平均拍摄成本为10万至30万元,而现在已经上涨到30万至60万元甚至更多。除此以外,剧本、发行、运营等其他费用也需要从中扣除。
所以,在如此高昂的成本开支下,想要让一部微短剧真正盈利并不容易。据行业经验介绍,一部微短剧"爆火"的标志是充值额过千万元。但即使如此,其投放流量成本也往往接近千万。也就是说,一部制作成本40万元、按5%分成的微短剧,充值需达800万元制作方才能保本。
除了国内,在海外发行微短剧的情况更加严峻。九州文化海外总编辑钟惠曾透露:"对于一部一千万元票房的海外微短剧来说,大概有近九成是投流成本。"现在海外微短剧的主要投放渠道包括TikTok、Meta(Facebook)、谷歌等。
由此可见,要实现微短剧真正暴富并非易事。业内人士称,尽管整个行业依然处于高速发展期,但监管当局对违规内容的清理力度也在加大。2022年11月,就曾有上千部违规微短剧被要求下架,行业一度遭遇寒流。
可见,微短剧"一夜暴富"的神话具有一定的水分。但从长远来看,这毕竟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朝阳产业,潜力仍然值得期待。
投放成本的天价之谜
那么,为何微短剧的投放成本会如此之高呢?主要是因为大量入局者造成了平台的竞价广告费用飙升。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就已经高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4年这一数字还将突破500亿元。与此同时,短剧数据平台DataEye的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初,微短剧行业的日平均流量投放成本就已经达到3000万元左右。到了端午节前后,这一数字更是突破6000万元。而在国庆节当天,峰值时段的日投放成本甚至超过了1亿元。
如此庞大的投放成本,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平台、公司和资本蜂拥而至,导致了竞价广告的价格持续上涨。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微短剧团队在摄制时就已着手投放广告,试图在吸引用户充值后再滚动投放,以求获得规模效益。
这无疑加重了整个行业的投入成本,也让一些实力较弱的从业者陷入被动。有经验的出品人建议,微短剧公司应主攻爆款内容的同时,也要做好风险规避和现金流管控,避免在激烈竞争中陷入被动。
资本的疯狂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微短剧整体水平,但也给行业未来健康发展蒙上了一些隐患。
行业的未来趋势
尽管眼下微短剧暴富神话的破灭让一些人失望,但笔者认为,这种新兴视频内容形式本身的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首当其冲,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为微短剧行业提供有利的市场土壤。在年轻用户中,微短剧以"短平快"的特点获得了巨大人气。这也吸引了大批资本和从业者入场。
其次,传统视频网站和流媒体公司也加大了在微短剧领域的布局。他们不仅出资出品,更为微短剧提供了发行渠道。一些头部内容公司还将微短剧作为一种重要补充,丰富自身的内容生态。
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相比通过造假内容获得暴富,更多微短剧从业者正朝着规范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内容质量的提高,加上院线、网络电视台等新发行渠道的开辟,都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最后,监管政策的日益完善让微短剧的发展有了遵循。对违规内容的严厉查处,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相信只要合规经营,依靠真才实学,微短剧创业者终将走上康庄大道。
总的来说,微短剧暴富的神话远非事实,这个新兴行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如果内容创新、自身实力强大、精心运营,并遵循监管规则,微短剧从业者完全有机会在未来获得可观回报。只不过,要做到真正"暴富",仍需时日,绝非一蹴而就。
国风博主短视频被“换脸”后制作成“AI换脸”付费模板 北京法院宣判:侵权!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换脸”“换妆”等应用软件广泛兴起,此类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对自然人人格权益的侵权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
6月2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了两起北京市首例“AI换脸”软件侵权案件,认定使用他人视频“换脸”后制作模板再提供“换脸”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了他人的个人信息权益。
案情回顾

两案原告廖某、吴某均系国风短视频模特,在全网拥有众多粉丝。被告是一款“换脸”APP的运营者。原告主张,在未经其授权同意的情况下,被告使用原告的出镜视频制作换脸模板,并上传至涉案换脸APP中,提供给用户付费使用借此牟利。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肖像权。同时,被告未经原告同意擅自上传和使用了具有原告肖像信息的视频,这一行为系被告非法获取原告人脸信息并篡改,将原告的人脸通过AI技术手段抠除并替换成第三方的脸,再将技术处理后的视频用作付费模板供涉案APP的用户使用并以此获利,侵害了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原告据此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

被告辩称,在被告平台发布的视频均有合法来源,并且面部特征并非原告,并未侵害原告肖像权。此外,APP中的“换脸”技术实际由第三方提供,被告没有处理原告的人脸信息,并未侵害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

审理裁判

被告确使用了原告出镜的视频,但不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害
经庭审查明,被告没有提交证据证明其模板视频的来源,结合模板视频中的人物妆容、发型、服饰、动作、灯光及镜头切换与原告出镜的视频呈现一致特征,可以认定被告使用了原告出镜的视频,通过深度合成技术替换成他人面部,再上传至涉案APP作为模板供用户使用。但是,这一行为并未侵害原告的肖像权。
首先,换脸模板视频不具有肖像意义上的识别性。可识别性强调肖像的本质在于指向特定的人,通过技术手段再现的肖像要能够使一定范围的公众辨认出该肖像为何人的形象。虽然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肖像权保护的范围不局限于面部,但仍应符合法律规定的“反映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能与特定自然人形成一一对应。本案中,涉案出镜视频中的人物面部不仅被去除,并且被替换,本质上已经将视频中具有识别性的核心部分替换成他人具有识别性的面部肖像,消解甚至破坏了原告涉案出镜视频所具有的识别原告的功能,公众通过涉案换脸模板视频可以直接识别到的实为模板中的人物而非原告,无法与原告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次,被告并未实施法定的侵害原告肖像权的行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肖像权的行为包括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他人肖像等。本案中,被告并未制作含有原告肖像的视频;被告虽使用了原告的涉案出镜视频,但并非是对原告肖像的利用,而是替换了能够识别原告本人的面部、去除了肖像的识别性,进而利用视频中的非人格要素,即利用妆容、服饰、发型、光线、镜头切换等进而获得财产利益;此外,被告也并未丑化、污损原告肖像;同时,被告的行为也不属于伪造原告肖像的行为。
因此,被告实施的行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侵害原告肖像权的行为,未侵害原告附着在本人肖像上的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
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犯
第一,原告涉案出镜视频中有包括原告人脸信息的个人信息。原告涉案出镜视频动态呈现了原告的面部特征等个体化特征,基于数字技术,这些个人特征可以以数据形式呈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信息”的定义。
第二,被告实施了处理原告个人信息的行为。首先,被告应是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责任的主体。即使被告实际使用了案外公司的技术服务,案外公司也仅为受托的技术服务提供者,被告是个人信息处理的委托人,决定了信息处理的方式、范围,应就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承担责任。其次,涉案换脸行为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行为。被告首先需要收集包含原告人脸信息的原告出镜视频,将该视频中的原告面部替换成自己提供的照片中的面部,该过程采用了检测人脸关键点的人脸识别技术,再将提供的人脸图像对应的人脸特征融合到模板图像中的特定人物上,生成的图片兼具指定图像和模板图像中的人脸特征。该合成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替换,而是需要将新的静态图片中的特征与原视频的部分面部特征、表情等通过算法进行融合,使得替换后的模板视频表现自然流畅。上述过程,涉及对原告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分析等,因此通过“换脸”形成换脸模板视频的过程,属于对原告个人信息的处理。
第三,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自动化的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常具有隐蔽性等特点,因此,法律通过赋予个人对其个人信息处理的知情权、决定权以防范泄露、滥用等风险。原告的涉案出镜视频虽然属于已经公开的视频,但涉案账号说明处标注有“未授权给任何收费软件”,不应推定原告同意他人对其人脸信息进行处理。此外,被告获取包含原告人脸信息的视频,利用深度合成这一新兴技术分析、修改后,进行商业化利用,可能对原告个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应依法征得原告同意。被告无证据证明其经过原告同意,因此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裁判结果

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及经济损失。目前案件尚在上诉期,一审判决未生效。
法官说法

法官 孙铭溪
此次宣判的两案是涉及“AI换脸”的新类型案件,案件的特殊之处在于,被告是将原告视频“换脸”后再上传至应用软件,是否构成对原告权利的侵害、构成对哪种权利的侵害,这些是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新问题。本案中,被告本质上利用了原告的短视频,该行为包括了利用原告部分人脸信息用于新上传照片的融合,以及利用该视频中的妆容、发型、服饰等整体造型及灯光、镜头切换等因素形成模板视频。换言之,被告获利的主要因素是原告涉案视频中的劳动投入。被告若未经相关权利人同意使用上述要素,对他人的劳动投入“搭便车”,相关权利人可以基于劳动创造投入、竞争性利益等其他请求权基础维护合法权益。原告未主张其为上述权利的相关权利人,因此法院在本案中仅处理被告侵害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财产损害赔偿部分。
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准确划分作品上的权利人、权利类型,合理界定侵权责任,可以更好地规范授权行为,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新型文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来源: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
相关问答
辽宁朝阳安宽带一年多少?辽宁朝阳安宽带一年?
10M家庭宽带:750元/2年20M家庭宽带:900元/2年20M家庭宽带:用爱家128套餐消费总和128元宽带免费50M家庭宽带:用爱家188套餐消费总和188元宽带免费10M家庭宽带:...
辽宁朝阳驾校一般都多钱啊?
现在学一个c1驾驶证。学费在5500元左右,正常情况3个月拿驾照。现在学一个c1驾驶证。学费在5500元左右,正常情况3个月拿驾照。
昆明市官渡区朝阳医院生产费用?
坑人医院,上次明明是小问题,说是有多严重的事,要我做个4000多的手术,一点点检查费用就800多!坑人医院,上次明明是小问题,说是有多严重的事,要我做个4000多的...
一个小型公司注册要多少钱-免费法律咨询-华律网
[回答]小型公司注册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注册登记费。根据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收取,注册资本越高,费用相对越高,但存在封顶限制。不过,目前在一些地...
辽宁朝阳煤气怎么收费?
日前,市政府召开会议议定,2020年1月底管道天然气进入朝阳,市区居民管道天然气终端销售临时价格拟定为每立方米3.48元,实行阶梯价格制度。比现在车载天然...
个体工商户注册代办多少钱-免费法律咨询-华律网
[回答]个体工商户注册代办费用并无统一标准,通常在几百元左右。其收费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地区差异方面,经济发达地区费用可能相对高些,比如一线城市可能在...
朝阳电工证办理费用需要多少钱?
不知道你是要考什么证,也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考电工上岗证一般五百元左右,考电工初级资格证一般四百五左右,考电工中级资格证一般五百五左右,考电工高级资...
南宁朝阳摆地摊一晚收费多少?
朝阳摆一晚15块钱。搜品廊旁边的夜市一条街一个摊位大约200块左右(不加其他费用的前提下),要是你弄的是食品夜宵之类的,就是每个地段价格不一样.朝阳摆一晚15...
脊柱侧弯费用大约多少_千问健康
脊柱侧弯,能否矫正,大约多长时间,费用多少?
辽宁有线电视2021收费标准?
我国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对于新装有线电视一次性建设费,居民用户是每户二百五十元。辽宁对于非居民用户收费的标准,通常是由广电运营单位和用户去协商决定的...